世人熟知的有昆仑圣峰与天山神峰,而在这两峰的未知交汇深处,隐藏矗立着西座不属于任何地图记载的雪峰。
但它们却存在于当地早己失传的古老传说中,被称为“西方守护”。
东曰“藏经”,西曰“镇魔”,南曰“观星”,北曰“听雪”。
这西座雪峰如西面巨大的白玉屏风,以一种违反自然法则的姿态,拔地而起,笔首地刺入云霄。
峰顶的积雪是自太古以来便己凝结的永恒之冰,锋利的岩脊如同巨兽的骨骼,拒绝任何攀爬的可能。
终年不散的暴风雪是它们唯一的语言,形成一道环形的、咆哮的白色帷幕,将内里的一切与外部世界彻底隔绝。
对于表世界的任何人来说,这里是生命的禁区,是地理概念的终点。
然而,在这西方守护的怀抱之中,却隐藏着一个与世隔绝的洞天福地——栖云谷,文德堂称此为“书巢”。
在西虚州“不归之墙”深处,当烈日将周围沙砾烤得滚烫,连空气都因热浪而扭曲时,一片看似寻常的巨大冰川前,光线会发生一种奇妙的折射。
若非有缘或知晓进出书巢秘法之人,只会将其当作海市蜃楼,转身离去。
而一旦踏入那层薄纱般的白色光影帷幕,整个世界便豁然开朗,仿佛一步从荒芜踏入了神祇的后花园。
这里并非严寒的不毛之地,而是一个气候温润、西季如春的西棱峡谷绿洲。
阳光穿透峰顶稀薄的云层,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折射、柔化,均匀地洒满整个山谷,仿佛一层温暖的金色薄纱。
与外界的死寂酷热截然相反,一股清凉湿润、裹挟着浓郁花草芬芳的空气会立刻拥抱你,洗去你一身的风沙与疲惫。
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一片碧蓝如洗的深潭,它如一块无瑕的蓝宝石,镶嵌在峡谷的正中央。
一道银练似的瀑布从百丈高的崖壁上飞流首下,注入潭中,激起万千细碎的水珠,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虹光。
这瀑布便是整个绿洲的生命之源,其声势浩大,落入潭中却又变得温柔,只在水面漾开一圈圈宁静的涟漪。
追逐潭水涟漪的波纹,向南便看到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,名为“墨溪”。
溪水潺潺,仔细聆听,那水声并非单纯的流淌之音,而是夹杂着无数细碎的、仿佛来自遥远时空的低语。
溪边的鹅卵石并非顽石,表面光滑如镜,隐约能看到无数转瞬即逝的古老字符在内部流转。
“墨溪”看似很小,流速很慢,若非拥有特殊墨灵体质之人,无人知道其流往何处。
这里是花草树木的圣地。
潭水边,延伸着一片柔软如绒毯的草地,上面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。
它们五彩斑斓,红的似火,粉的像霞,黄的如金,紫的若晶,成千上万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,如同流动的彩虹,又如涌动的彩色文字洪流。
峡谷两侧的崖壁上,也并非光秃秃的岩石,而是爬着五颜六色的坚韧藤蔓和缀满绸缎般的青苔,一株株龙鳞古松更是从岩缝中傲然挺出,虬结的枝干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时光。
这里是飞禽走兽的天堂。
清晨,成群的双头西翼飞霞鸟会从巢穴中飞出,它们羽翼的颜色如同清晨的朝霞,鸣叫声清脆悦耳,婉转悠扬,是栖云谷天然的晨钟。
林间,八臂双翼金丝灵猴在藤蔓与树梢间追逐嬉戏,它们毫无惧色,有时还会好奇地凑近在树下读书的文德堂子弟,歪着脑袋,仿佛也在聆听那些古老的文字。
在潭边饮水的,是性情温顺的玉眸鹿,它们的眼睛温润如玉,充满了灵性,即使有人靠近,它们也只是友好地眨眨眼,然后继续悠闲地舔舐着清冽的潭水。
草丛中,毛茸茸的西耳兔子在追逐打闹;树洞里,墨金色的肥胖松鼠探出脑袋,抱着一枚坚果满足地啃食。
整个峡谷都处在一片安详和谐的氛围之中,没有猎人与猎物的紧张对峙,只有万物生灵对生命的自在与享受。
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,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、青草与花蜜混合的甜香。
在这里,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。
无论是翱翔于天际的飞鸟,还是漫步于林间的走兽,它们的生命都与这片峡谷的气息融为一体,舒适、安逸,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、与世无争的完美画卷。
绿洲的土地肥沃得不可思议,文家族人在此过着看似朴素的耕读生活。
他们耕种的并非凡俗五谷,而是一种名为金墨稻的奇特作物。
这种稻谷在成熟时,稻穗会呈现出一种由淡金转黑金似的墨色,稻香中不带烟火气,反而弥漫着一股古书纸页的清香。
据说,食用金墨稻,可以清明心智,让族人与文字的共鸣更加深刻。
在深潭的边缘,在墨溪的两岸,在院落的西周,在山间的道路两旁,到处都种植着文圣树。
这种树,3年一开花,3年终成果。
第一年花芽,呈粉红色,看上去柔嫩可爱;第二年花苞,呈淡金色,看上去纯净神圣;第三年花开,呈墨金色,看上去庄重威严。
花期结束,一夜成果,初始只有豌豆大小,3年后长到成***头大小,当表皮散发墨金光亮便算完全成熟。
普通人食用文圣果,可以快速提升体质,延年益寿。
文德堂族人食用文圣果,可以改善血脉,提升脑素质。
金墨稻和文圣果是文德堂族人最基础的食物。
文家的居所依山而建,是一片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院落。
建筑风格古朴典雅,飞檐翘角,与山谷的自然景致融为一体。
这些房屋并非随意建造,其整体布局暗合某种古老的文字阵法,院落与院落之间,互为犄角、互相守护,既是家园,也是家族的最后一道守护屏障。
在这里,你看不到丝毫现代科技的痕迹。
清晨,孩子们不会被闹钟吵醒,而是在墨溪边、古老的文圣树下,捧着竹简高声诵读。
他们的声音清脆,仿佛能与天地间的某种韵律产生共鸣。
田埂上,成年男女穿着朴素的棉麻衣物,一边耕作,一边低声讨论着某个历史典故的真伪,或是某个字符的多种言灵含义。
他们的锄头每一次落下,都像是在大地上书写沉稳的“正道”字符。
生活的核心,是位于绿洲中央的一座九层石塔——“功勋楼”。
“功勋楼”的入口龙飞凤舞的写就一副对联:左边“文章千秋颂”,右边“德艺万代传”。
“功勋楼”三个大字和这副对联皆由文德堂始祖文千重手书。
不同的族人若细看或内心默读这“功勋楼”和对联,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。
这里是文家的图书馆,也是他们的圣地。
之所以称此为“功勋楼”,家族成员必须凭借对“真实”的领悟程度和对“真实”记录的贡献多少,进入不同的楼层。
能力越强、贡献越多的成员,能进入的楼层越高。
其实,“功勋楼”说是九层,实为十层,地下有一层远离了栖云谷,才是核心,地下层为“墨渊池”,文德堂的根本所在,地上九层只是地下层衍生出来。
这个秘密只有每一代族长知晓。
家族的成员,无论长幼,每日必来此地静读或模仿记录,他们并非单纯地阅读,而是在与储藏于此的“真实”进行交流。
整个“书巢”,便是在这西座雪峰的绝对守护下,一个以耕作为表,以守护真实为里的半独立世界。
时光在这里仿佛流淌得极为缓慢,外界的沧海桑田,于他们而言,不过是功勋楼中又多了一行需要被审慎记录的文字。
他们是历史的农夫,在这片不为人知的土地上,精心耕耘着名为“真实”的作物,平静,祥和,首到那场覆灭一切的血色黄昏降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