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毕业季的迷茫与扎根紫尘星玄月国,Σ城的初夏总裹着一层温润的风。
Σ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儿科走廊里,消毒水味混着患儿的哭闹声,
成了江无患过去五年最熟悉的背景音。作为儿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,
她的白大褂口袋里总塞着两本翻得卷边的笔记——一本记着西医的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,
另一本则是她跟着退休老中医抄的小儿推拿手法与食疗方,页边还贴着密密麻麻的便签,
写着“小儿脾虚忌生冷”“高热惊厥急救步骤补充”。“江无患,
今天轮转的新生儿科病例整理好了吗?”护士长敲了敲她的桌子,
目光落在她手边那本中医笔记上,“你这丫头,西医还没学扎实呢,
倒把老祖宗的东西捡起来了。”江无患连忙把笔记收进抽屉,笑着点头:“马上就好,张姐。
我就是觉得,有些孩子吃药怕苦,推拿或许能帮上忙。”这话没掺半点虚。她选儿科,
是因为小时候邻居家的弟弟得了重症肺炎,当地医生误诊延误了治疗,
最后虽保住性命却落下了病根。从那时起,
她就暗下决心要做个能“看准病、治好病”的儿科医生,尤其要让那些怕打针吃药的孩子,
能有更温和的治疗选择。毕业答辩那天,
她的论文题目是《中西医结合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》,
答辩席上的老教授皱着眉问:“玄月国现在主推西医规范化诊疗,你执着于中西医结合,
不怕走弯路?”江无患攥着话筒,声音却很稳:“教授,规范是基础,
但孩子的情况千差万别。我在实习时遇到过一个患儿,西医抗生素用了两周,咳嗽还是没好,
后来跟着老中医用了三天川贝蒸梨,再配合雾化,很快就好了。我想,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,
能让孩子少遭罪、早康复的,就是好方法。”答辩通过的那天,她没像同学那样去庆祝,
而是揣着简历跑遍了Σ城的公立医院。
可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——公立医院儿科招聘要么要求有执业医师资格证,
要么优先招有经验的医生,像她这样刚毕业的应届生,连面试机会都少得可怜。回到出租屋,
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叹气,
手里攥着玄月国卫健委刚发布的《基层儿童医疗服务扶持计划》宣传单,
上面写着“鼓励医疗人才下沉社区,对开设基层儿科诊所的从业者提供政策补贴”。
她忽然眼睛一亮:既然进不了大医院,不如先从基层做起?可没执业证,
连开诊所的资格都没有。江无患咬了咬牙,把出租屋的客厅改成了“学习角”,
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志愿者——帮护士配药、给家长讲解育儿知识、跟着坐诊医生记录病例,
晚上就抱着《儿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南》和中医儿科典籍学到后半夜。
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李医生看她踏实,常把棘手的小病例交给她分析。
有次一个一岁多的宝宝腹泻一周,家长带去大医院查了血便常规,没查出明显异常,
吃了益生菌也不见好。江无患跟着李医生问诊时,注意到宝宝舌苔白腻,
家长说孩子最近总爱蹬被子,还喜欢趴着睡。她想起中医里“脾虚湿盛”的说法,
试探着跟李医生建议:“要不要试试用炒山药、炒薏米煮水给宝宝喝?再配合顺时针揉肚子?
”李医生愣了愣,倒也没反对。没想到三天后,家长特意来道谢,说宝宝腹泻真的好了。
李医生拍了拍江无患的肩膀:“你这丫头,还真有点东西。好好考资格证,
Σ城的孩子需要你这样的医生。”这话给了江无患莫大的动力。那年冬天,
她顺利通过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,拿到证书的那天,
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院子里哭了——不是因为累,而是因为终于离自己的目标近了一步。
开春的时候,江无患的“无患儿科诊所”在Σ城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开张了。诊所不大,
只有两间房,一间诊室,一间治疗室,墙上挂着她亲手写的“愿天下孩童无疾患”的匾额。
开业第一天,只有一个家长抱着发烧的孩子来咨询,江无患仔细查了体温、听了肺部,
判断是病毒性感冒,没开抗生素,而是给了物理降温的建议,还教家长用温水擦浴的手法,
又送了一包自己配的金银花、菊花煮水的方子。家长半信半疑地走了,
第二天却带着邻居家的孩子来复诊,说孩子烧退了,没遭罪。就这么口口相传,
诊所的患者渐渐多了起来。江无患还是保持着学习的习惯,
每周都会抽半天时间去Σ城图书馆查最新的儿科文献,
也常跟之前实习时认识的老中医通电话,请教小儿疑难杂症的中医调理方法。
有次玄月国推行“儿童健康档案建档”政策,
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为0-6岁儿童建立健康档案,定期开展体检。江无患第一时间响应,
带着护士挨家挨户走访老城区的住户,有些老人不理解,觉得“没病建档案是浪费时间”,
她就耐心解释:“阿姨,孩子的健康就像小树,定期检查才能知道有没有虫害,
才能长得好呀。”她还特意在诊所里设了“健康课堂”,每周六下午免费给家长讲育儿知识,
从“如何添加辅食”到“小儿常见意外急救”,每次都坐得满满当当。
有个家长在课堂上哭着说,自己的孩子有自闭症倾向,大医院的号难挂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江无患记在心里,之后特意去参加了玄月国举办的“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”培训,
回来后在诊所里增设了“发育筛查”服务,帮很多孩子早发现、早干预了发育问题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“无患儿科诊所”的口碑在Σ城越来越响,常有家长从郊区特意赶来就诊。
江无患的诊所里,永远放着孩子们喜欢的绘本和玩具,
诊室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画的“医生姐姐”——这是她最珍贵的礼物。
第二章 方寸诊所的口碑突围诊所开业满一年时,
Σ城遭遇了一场罕见的“小儿手足口病”流行。起初只是零星几个病例,可没过多久,
来诊所就诊的患儿就排起了长队,大多是手心、脚心出现红疹,伴有发热、口腔溃疡的症状。
江无患连着一周没睡过整觉,白天坐诊,晚上还要整理病例、查阅最新的诊疗指南。
玄月国卫健委很快发布了《手足口病诊疗规范》,强调“对症治疗、预防并发症”,
江无患结合规范,又加入了中医的思路——她发现患病的孩子大多有“内热”症状,
便在西医补液、退热的基础上,给家长开了清热利咽的中药茶饮方,
还教他们用淡盐水给孩子漱口,缓解口腔溃疡的疼痛。有个三岁的男孩,来的时候高热不退,
精神萎靡,家长说已经在别的医院输了两天液,还是没好转。江无患仔细检查后,
发现孩子的心率有点快,担心出现心肌炎并发症,
立刻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,同时把自己配的中药茶饮方写给家长,
嘱咐他们“就算去了大医院,也可以试试这个,能帮孩子缓解不适”。
后来家长特意来诊所道谢,说孩子确实被查出了轻度心肌炎,好在发现及时,
治疗后很快康复了,而江无患给的茶饮方,真的帮孩子减轻了口腔溃疡的痛苦。
这件事传开后,不仅家长们更信任江无患,连Σ城几家公立医院的儿科医生,
也开始跟她交流手足口病的诊疗经验。手足口病流行期过后,
江无患的诊所里多了一个“疑难病例讨论角”——她把自己遇到的复杂病例整理出来,
每周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、甚至市里大医院的儿科专家来一起讨论。
有次讨论一个“小儿顽固性湿疹”的病例,患儿辗转了好几家医院,用了激素类药膏,
效果时好时坏,家长都快愁哭了。江无患提出:“会不会是过敏体质加上脾胃虚弱导致的?
我查过文献,有些湿疹患儿通过调整饮食、健脾祛湿,能减少复发。”大医院的王主任听了,
点点头:“你这个思路有道理,我们之前只关注了皮肤局部的治疗,没考虑到整体调理。
”后来他们一起给患儿制定了方案:西医查过敏原,避免接触过敏物质,
中医用茯苓、莲子、芡实煮水给孩子喝,配合温和的中药外洗方。三个月后,
患儿的湿疹基本痊愈,没再复发。随着诊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
江无患发现原来的两间房已经不够用了——治疗室里的雾化机常常不够用,
候诊区的家长和孩子挤得满满当当,有些行动不便的患儿家长,
还得抱着孩子爬楼梯诊所开在二楼。这时,玄月国又推出了“基层医疗机构升级计划”,
对符合条件的诊所,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,帮助其升级为社区卫生院,
提供更全面的儿科医疗服务。江无患看到政策后,
立刻提交了申请——她想把诊所升级成能提供“预防、诊疗、康复”一体化服务的卫生院,
不仅能看常见病,还能做儿童保健、康复治疗。申请过程并不容易,
需要提交详细的升级方案,包括科室设置、人员配备、设备采购等。江无患熬了好几个通宵,
写了足足五十页的方案,还特意去Σ城其他升级成功的卫生院考察。
为了符合“康复科”的设置要求,她还自费去玄月国首都的儿科康复医院进修了一个月,
学习小儿脑瘫、发育迟缓的康复训练方法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半年后,
“无患社区儿科卫生院”正式挂牌。升级后的卫生院有四层楼,
设置了儿科门诊、急诊、保健科、康复科,还增加了儿童输液室和观察室。
江无患特意在一楼大厅设了无障碍通道,候诊区放了儿童游乐区,
甚至在康复科的训练室里贴了卡通贴纸,让孩子们在训练时不那么害怕。卫生院开业那天,
Σ城卫健委的刘主任亲自来剪彩,他握着江无患的手说:“小江,
你可是咱们Σ城基层儿科医疗的标杆啊!希望你能继续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,
为更多孩子服务。”江无患笑着点头,心里却很清楚,这只是新的开始。她知道,
Σ城还有很多偏远乡镇的孩子,因为交通不便,看病很困难。于是,
她又响应玄月国“医疗下乡”的政策,组建了一支“儿科医疗小分队”,每月抽一周时间,
带着设备和药品,去Σ城周边的乡镇义诊。第一次去偏远的青山乡义诊时,
车子在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。到了乡卫生院,早就有家长抱着孩子在等了。
有个五岁的女孩,因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,走路一瘸一拐,
家长一直没带她去大医院检查,以为是“缺钙”。江无患检查后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