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日后,常山郡一隐秘幽深、不见天日的密林之中,赵云、褚旭正于林间匆匆穿行。
蓦地,一阵马蹄伴随着隐约话语声传入他耳中,凝神细听,只闻有人正低声谋划,要将俘获的一众百姓押送至冀州渤海郡。
原来,黄巾军妄图驱使这些无辜百姓前去叫开城门,待百姓涌入之际,他们便趁势发难,一举攻入城中,进而占据渤海郡。
只因那渤海郡囤聚着公孙瓒麾下的大批钱粮辎重与兵甲器械,黄巾军此番倾巢而出,纠集起三十万之众,妄图以渤海郡为根基,向西方拓展,进而倾覆汉室,逐鹿天下。
闻言赵云心中大惊,深知此事干系重大,若渤海郡有失,天下必将生灵涂炭,百姓深陷水火。
待车马过后他便同褚旭商量道:“此事非同小可,我欲即刻前往渤海郡报信,途中再设法营救那些被俘的百姓。
只是此去路途艰险,恐有性命之忧,你欲何见?”
闻言褚旭眼神坚定:“如今百姓危在旦夕,你我需兵分两路,子龙兄只管前往,吾虽武艺不及你,但也会在这常山郡附近,联络各方豪杰,暗中牵制黄巾军的行动,为你争取更多的时间。”
赵云微微点头:“好兄弟,那你一切小心。
待你我解决了渤海郡之危,寻觅到叔伯再来把酒言欢。”
说罢赵云便收拾行囊,挑选了一匹快马,朝着渤海郡疾驰而去。
五日后,赵云终于望见了渤海郡那巍峨的城墙。
城墙由厚实的砖石垒砌而成,高约三丈有余,在日光的映照下,泛着冷峻的青灰色光芒,坚实而厚重,其上女墙连绵环绕,间隔有序地分布着瞭望孔与射箭口,犹如沉默的卫士,警惕地注视着西方。
城门乃厚重的实木镶裹铁皮所制,铆钉密匝,坚不可摧,此时却紧闭着,透着一股凝重的气息。
城楼上旗帜飘扬,只是那旗帜在风中的舞动略显凌乱,仿佛昭示着此刻城内紧绷的氛围。
士兵们在城墙上往来巡逻,脚步声杂沓,盔甲的碰撞声不时响起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几分凝重与疲惫,眼神中透露出不安与警惕。
赵云催马疾驰至城下,高声呼喊着要进城通报军情。
然而,城墙上的守军却不为所动,他们面色冷峻,严阵以待,大声回应道:“如今黄巾贼寇即将来犯,形势危急,我们接到命令,不得随意放任何人进城,以免有奸细混入。”
赵云心中一急,说道:“我乃常山赵云,绝非黄巾贼寇奸细!
我此番前来,是得知了黄巾军的进攻计划,特来报信相助,若耽误了时机,渤海郡危矣!”
城上的守军交头接耳地议论了一番,其中一名将领模样的人喊道:“如今局势紧张,空口无凭,我们怎知你所言是真是假?”
赵云环视西周,沉声道:“尔等速将吊篮放下,送吾上去,若有任何疑虑,尽管刀斧加身,吾亦无惧。”
其声如洪钟,响彻城墙之下,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决然。
然而城上的士兵们面面相觑,面露犹豫之色,一时间竟无人动作。
就在这僵持之际,突然有兵卒喊道:“黄巾来了,黄巾来了!”
一时间,城墙上的守军顿时慌乱起来,有人奔走相告,有人匆忙拿起武器,整个场面陷入了一片紧张与混乱之中。
赵云抬头望去,只见远处尘土飞扬,黄巾军的旗帜若隐若现,显然来势汹汹。
他心急如焚,再次大声吼道:“此刻若再迟疑,渤海郡将危在旦夕!
我赵云愿以性命担保,绝无恶意,速速放我上城御敌!”
城上的一位小校似乎被赵云的话语所触动,咬了咬牙,喊道:“放下吊篮!”
只见城墙上缓缓放下一个吊篮,赵云见状,毫不犹豫地翻身跃入吊篮之中。
城上的士兵们齐心协力,迅速将他拉了上去。
迎着刺眼的阳光赵云看到黄巾军的队伍如潮水般涌来,漫山遍野,数不胜数。
走在最前列的便是无辜的百姓,他们被黄巾军的刀枪驱使着,脚步踉跄向前挪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