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邀请名士,征召武将。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“曜儿,你我父子二人前往冀州,若是想要成事,身边没有得力帮手可不行。”

“你看是不是应该招揽点人手?”

虽然作为袁氏门生,靠着袁氏的扶持坐到御史中丞之位的韩馥尽管性格胆小懦弱。

但是能力,绝对毋庸置疑。

御史中丞,始于秦。

汉承秦制,御史中丞在汉朝得以保留,其主要职能外督部刺史,内领侍御史。

受公卿章奏,纠察百僚。

其地位相当于后世的监察机构负责人。

属于一部大员。

这样一个位置,一般人可坐不上去。

就算放在当下,韩馥身为御史中丞,也是能与尚书令、司隶校尉专席而坐。

地位和重要程度,不言而喻。

不然,董卓也不会封韩馥为冀州牧。

“父亲可邀请京中值得信赖的好友前往冀州,再派人前往颍川邀请颍川名士。”

“不过,不论是父亲的好友,还是颍川的名士,父亲都不能过分对其委以重任。”

“冀州重要职务必须留给冀州士人,你我父子想要占据冀州,想要获得冀州上下支持,就必须拉拢冀州士人,并委以重任。”

历史上他父亲为什么会失去冀州?

除了性格胆小懦弱以外,再一个就是身为颍川士人,他父亲心里更倾向颍川士人。

对于冀州士人,自己父亲不说打压。

重用肯定是不可能的。

然而结果就是:不受重用的冀州士人投靠了袁绍。

被他父亲信任的颍川士人,游说他父亲,将冀州让给袁绍,迎袁绍入冀州。

以此捞取政治资本。

最后,致使他父亲不得不小刀划***。

***于茅厕间。

可以说,袁绍能入住冀州。

颍川士人功不可没。

而袁绍在得了冀州之后,都做了什么?

任命冀州士人沮授为别驾,后擢升为奋武将军监护诸军,审配任治中,田丰为别驾,对沮授、田丰、审配以及武将张郃等冀州士人武将加以重用,进而有了北方一统。

历史己经证明了:想要掌控冀州,想要统一北方。

就必须重用冀州士人。

至于颍川士人,一群多方下注的人。

用可以用,重用信赖就算了。

就算重用,也要等灭了二袁曹操之后。

创业初期,还得用冀州士人。

中后期,平衡势力。

再引入颍川等其他士人不迟...韩馥思考了一会儿之后,点头道:“曜儿所言甚是,我父子要想占据冀州之地。”

“确实应该重用冀州士人。”

“父亲,光是重用冀州士人,我父子只会成为冀州士人的提线木偶,所以”“我们必须将冀州兵事牢牢掌握在手中,招揽各地的武将,控制冀州的军队。”

“武将?”

韩馥皱起眉头,文人名士他倒是知道不少,但是武将却知之甚少。

就算知道的,也不一定能邀请的动。

“父亲,孩儿这里有几个人选,劳烦父亲写几张征召任命状,孩儿派人前去征召。”

“曜儿,你天天待在家里,如何”韩馥话没有说完,突然想到这两年自己儿子勤于习武,为此还让他出面邀请剑术大师王越。

进府教授剑术!

以王越剑术大师的江湖人脉,自己儿子恐怕还真知道一些武人,于是韩馥点头道:“行,为父一会儿就给你几张加印的征召任命状,至于职务和名字,你自己填。”

“不过,要是不甚出名的武将。”

“职务不能给的太高。”

“多谢父亲!”

......在拿到自己父亲加印的征召任命状后,韩曜回到自己的小院,开始第一次封官。

骁骑校尉——张辽陷阵校尉——高顺射声校尉——黄忠越骑都尉——太史慈折冲都尉——徐晃亲军都尉——许褚对于张辽几人的官职,韩曜给的最低都是都尉,之所以不是给军候,司马等职务。

除了军侯,司马吸引力不够之外。

再一个就是:军侯,司马职务不够分量。

起不到伯乐的效果。

而都尉则刚刚好,既体现了他的重视,勉强算是几人的伯乐,再一个都尉领兵一般就几百人,少有超过千人,领兵规模不大。

几人有才没经验,领兵几百人既能起到锻炼的效果,也能避免要是出现重大失误。

不至于损失太大。

对于武将,韩曜认为:除了天赋之外,最重要的还是经验。

而武将的经验,从何而来?

无他!

全是一场场仗,打出来的。

从刘邦和朱元璋两位皇帝的起家队伍,就不难看出来,所谓的历史名将并非天生的,而是一场场仗打出来,锻炼出来的。

那种天生的猛人,属于极少数。

所以,他不会过度的迷信历史上的名将,一开始只会给予历史名将展示空间。

表现的好,就提拔重用。

表现的不好,就继续锻炼。

六人中,除了高顺和许褚属于白身以外,其他人都有官职在身,最差也是郡吏。

你问他为什么了解?

原因很简单:在交通不便,信息不通的古代。

要是没点名气,不在体制内混,想要打听找到一个人难如登天,只能是那种有名有姓,且在体制内,或者与体制内有联系。

又有点名气的,不会到处跑的人。

才能让人找到。

其他人,在经历过黄巾之乱的汉末。

根本就找不到人!

像典韦那种,想要找到全凭运气。

六人中,张辽就在京城。

如今张辽还不是吕布的手下,去年并州刺史丁原因为张辽武力过人,召为从事。

后命张辽带兵赴京,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,之后大将军何进派张辽前往河北募兵。

张辽在河北募得千余人。

刚返回京城,何进就被宦官杀了。

张辽名义上属于北军,但何进死后京城兵马都被董卓吞并了,勉强算是董卓手下。

想要挖墙角,并不难。

他相信只要自己父亲这张加了印的征召任命状送到张辽手上,对方肯定欣然接受。

除了张辽,其他人:徐晃,目前在河东当郡吏。

黄忠,目前在南阳当城门校尉。

两人离京城都比较近,最早他通过史阿和王越的江湖人脉,就轻松打听到了两人。

毕竟,两人武力都不差,且在河东和南阳两地有些名声,又都是在体制内混的人。

想要打听,比较容易。

同样,太史慈也非常好找。

东莱太史慈!

这年头,姓太史的可不多。

尽管东莱郡远在青州,与京城距离很远,但是凭借太史这个姓氏,再加上太史慈本人又是郡吏,找到对方还是很容易的。

最后,就是许褚跟高顺。

两人虽是白身,但家族并不小。

许褚的许氏宗族,在汝南一带很有名,许褚曾领许氏宗族,抵御汝南葛陂贼兵。

且因为拉牛尾,行走百余步。

在汝南一带名气不小。

历史上,许褚带着许氏宗族投效曹操。

这一世,他不仅要许褚。

连许氏宗族也不会放过,最好是能派人把许氏宗族忽悠到冀州去,将其一网打尽。

到时,组建一支许氏保镖团。

护卫他的安全。

而高顺,由于历史上陷阵营太有名。

他曾特意在网上查过,历史上高顺是在吕布入主兖州之后,才有确切的事迹记载。

所以,前世网上有人猜测高顺应该出身陈留高氏,也就是袁绍外甥高干的族人。

而他派人去陈留高氏打听,也打听到了高顺,对方并非高氏首系,而是旁系族人。

不过,也颇受高氏重视。

所以,几人中他最没把握的就是高顺。

不确定对方会不会接受征召。

为了邀请高顺,对方一介白身,也享受到了张辽和黄忠两个有着正规体制编制的人一样待遇,一出手就是校尉,不仅如此...他还在信中表示:顺若来,可练魏武卒、秦锐士。

历史上的陷阵营,要是不组建起来,就太可惜了,更何况冀州还有一个牛人麴义。

想要压制麴义,还有对方的先登死士。

只能依靠高顺和陷阵营。

你说,不组建先登死士行不行?

韩曜表示:肯定不行!

没有先登死士,如何对付白马义从。

公孙瓒的骑兵,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
所以麴义必须重用,先登死士必须组建,而想要让麴义老实点,就必须得找个人制衡对方,而高顺和陷阵营就是最好人选。

当然,压制麴义和先登死士是一方面,另一个则是高顺的忠诚,韩曜非常欣赏。

如果说陈宫背叛曹操,差点让曹操失去兖州,成为丧家之犬,必须得死之外。

高顺则是自己一心求死。

像陷阵营那样的精锐部队,要说曹操不心动绝对是假的,高顺只要愿意投降。

肯定能活,说不定还有机会。

像张辽一样得到重用。

至于说高顺高氏族人身份,与袁绍有亲戚关系,在袁绍失败后,投降曹操的高干。

尚且依旧担任并州刺史。

高顺区区高氏旁系。

曹操有什么好顾忌的?

再说了,汉末各大家族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分散投资,其中最著名的,就是颍川荀彧的家族荀氏、诸葛亮的家族琅琊诸葛氏。

首系都各为其主,更遑论:旁系族人!

高顺的死,无非是自己求死。

再加上,陷阵营的精锐。

一旦放了高顺,要是对方投向敌人?

再练出一支陷阵营来...到时候,岂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。

所以,高顺不投降。

杀了高顺,无疑是最省心的选择。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