邮箱里,一封来自顾言琛的未读邮件静静躺在收件箱顶端。
主题很简单——“关于‘城市之光’灯光系统的融合建议”。
她点开邮件,里面是一份长达十几页的PDF,详细到灯光色温、变化频率、能耗计算、安全规范……最后一页的末尾,有一行字让她忍不住多看了几秒:“如果有任何想法,随时找我。”
沈知晚盯着那行字,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,嘴角不自觉地弯了起来。
上午十点,她带着广告部的核心团队准时到达顾言琛的设计公司。
会议室宽敞明亮,落地窗外是繁忙的延安高架,车流像一条不停流动的光带。
顾言琛己经在等他们了。
他今天穿了一件浅灰色的衬衫,袖口随意地卷到小臂,整个人看起来比前几天更放松。
桌上整齐地放着打印好的图纸、几张彩色的模拟效果图,还有一台小巧的投影仪。
“这是我们根据你的创意,做的一个初步融合方案。”
他把一张图递给她,“我们在建筑的东立面增加了一条可变色的LED灯带,和你的灯光秀完全同步。”
沈知晚低头看着图纸,眼睛一点点亮起来。
灯带的位置恰好与她构想的广告主视觉相契合,而且在人流引导上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“这个角度……完美。”
她忍不住感叹。
“不过,”顾言琛话锋一转,“灯带的长度和颜色变化频率,可能会影响路人的情绪。
我们需要在现场测试。”
“没问题,”她立刻回应,“我可以安排团队做几组情绪反馈实验,结合人流热力图来优化。”
就这样,他们开始了一场“你来我往”的头脑风暴。
她提出了线上互动的活动方案——市民可以在手机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灯光颜色,在特定时间参与到灯光秀中;他就会从建筑安全和人流疏导的角度建议增加提示灯和地面投影,避免人群拥堵。
他提出了材料的环保性和耐用性,她就会考虑如何在广告宣传中突出这一点,把“绿色建筑”变成一个重要的传播点。
午休时,顾言琛端来两杯咖啡,递到她面前:“你喜欢不加糖的,对吗?”
沈知晚有些惊讶:“你怎么知道?”
“上次你在便利店买的是黑咖啡。”
他淡淡一笑,眼底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。
她接过咖啡,抿了一口,苦味在舌尖蔓延,却意外地让她精神一振。
下午的会议更加深入。
他们讨论了灯光秀的具体内容——从音乐选择到画面切换,从互动环节到媒体传播。
每一个细节,都像是在为这座城市的未来描绘一笔。
“我想,”沈知晚忽然说,“在灯光秀的最后,我们可以用文字打出‘让城市有温度’这句话。”
顾言琛愣了一下,然后点头:“好主意。”
会议结束时,窗外的雨己经停了。
天空被夕阳染成了温柔的橙色,云层像被点燃的棉花糖,轻轻漂浮在城市上空。
“晚上有空吗?”
顾言琛忽然问,“我想带你去看一个地方。”
沈知晚愣了一下,然后点头:“好。”
他带她去的是一个还在施工的旧厂房。
夜色中,厂房的外墙被临时的灯光照亮,斑驳的墙面在光影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。
“这是我下一个项目的改造地。”
顾言琛站在她身边,声音低沉,“我想听听你的想法。”
沈知晚看着眼前的建筑,脑海里己经开始构思——灯光如何在这里讲述故事,人们如何在这里留下记忆。
“我觉得,”她缓缓开口,“这里可以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新地标。”
顾言琛看着她,眼神中闪过一丝欣赏。
回去的路上,他们并肩走在安静的街道上。
风吹过,树叶沙沙作响。
沈知晚忽然意识到,她对这个男人的好感,己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合作伙伴。
“顾——不,言琛,”她停下脚步,认真地看着他,“谢谢你今天带我来这里。”
“以后,”他看着她的眼睛,“我想带你去看更多的地方。”
那一刻,沈知晚的心跳,漏了一拍。